发布日期:2025-05-02T17:58+08:00
宝鸡市气象台2025年05月02日17时58分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:未来6小时内下述地区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,阵风可达7级或以上并伴有雷电,局地有冰雹:渭滨区、金台区、陈仓区、扶风县、眉县、岐山县、凤翔区、太白县、麟游县、千阳县、陇县,请注意防范。
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,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,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;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, 平均风力达8—9级,或阵风9-10级并伴有强雷电,且可能持续。
1、妥善保管易受雷击的贵重电器设备,断电后放到安全的地方;
2、危险地带和危房居民,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,千万不要在树下、电杆下、塔吊下避雨,出现雷电时应当关闭手机;
3、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;
4、停止露天集体活动,立即疏散人员;
5、高空、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,危险地带人员撤离;
6、做好防风、防雷电准备;
7、注意有关媒体报道的雷雨大风最新消息和有关防风通知,学生停留在安全地方;
8、把门窗、围板、棚架、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, 人员应当尽快离开临时搭建物,妥善安置易受雷雨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。
发布日期:2025-05-02T16:38+08:00
凤翔区气象台2025年05月02日16时38分继续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:预计下述地区未来24小时内将受大风影响,平均风力5~6级,阵风7级以上:范家寨镇、柳林镇、糜杆桥镇、虢王镇、彪角镇、南指挥镇、陈村镇、田家庄镇、城关镇、横水镇、长青镇、姚家沟镇,请注意防范。
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,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,或者阵风7级以上;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,平均风力为6~7级,或者阵风7~8级并可能持续。
1、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工作;
2、关好门窗,加固围板、棚架、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,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,遮盖建筑物资;
3、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,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;
4、行人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,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、临时搭建物等下面逗留;
5、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、草原等防火。
发布日期:2025-05-02T11:59+08:00
凤翔区气象台2025年05月02日11时59分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:预计下述地区未来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℃以上:南指挥镇、陈村镇、田家庄镇、城关镇、横水镇、长青镇、虢王镇、彪角镇,请注意防范。
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°C以上。
1、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;
2、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,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;
3、对老、弱、病、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,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;
4、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,以及电线、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。
发布日期:2025-05-02T11:11+08:00
陕西省气象台2025年05月02日10时30分发布强对流蓝色预警:受槽后西北气流和地面冷锋共同影响,预计5月2日13时至2日22时,陕北南部、关中部分、秦巴山区有雷暴天气,其中延安南部局地、铜川、渭南北部局地、宝鸡西部、西安北部局地及秦岭山区局地有雷暴大风(阵风8级以上)或冰雹。过程期间伴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(0.1-10毫米),个别点小时雨量可达10毫米以上。此次过程受系统性大风和对流性大风共同影响,大风范围广,局地风力强,并伴有雷电。适逢五一假日,请相关部门研判雷电、风雹天气可能带来的风险。采取措施降低对旅游景区、户外游乐设施、交通运输、高空作业、输电线路、农业设施等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。公众需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,远离临时搭建物、高空构筑物等危险部位,做好防雷、防风准备。请及时关注当地气象部门递进式发布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信息。
发布日期:2025-05-01T12:15+08:00
陕西省气象台2025年05月01日11时30分发布高温蓝色预警:受高空西北气流影响,预计05月01日西安北部、宝鸡中部、咸阳南部局地、渭南西部局地、杨凌、汉中河谷地区,安康西部河谷地区有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。05月02日西安大部、宝鸡中部、咸阳南部、杨凌、渭南部分、铜川东部局地、延安黄河沿线及南部局地、汉中河谷地区、安康河谷地区、商洛南部有35~37℃的高温天气,局地可达37℃以上。
发布日期:2025-04-30T20:49+08:00
陕西省气象局与陕西省农业农村厅2025年4月30日20时00分联合发布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预警:目前渭南北部、咸阳北部、铜川、宝鸡大部、西安北部局地冬麦区出现干旱,预计5月1日至7日无明显有效降水,上述区域处于抽穗扬花期的冬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较高(黄色预警),影响冬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。建议上述区域积极做好水源调度,有喷灌条件的可采用喷灌方式,均匀地湿润土壤和植株。同时做好“一喷三防”,提高冬小麦抗旱性,减轻干旱灾害影响。